出门不用带钱包,从菜摊买菜,到医院就医,全程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想吃各地特产不必再到原产地购买,网络下单两三天就快递到家;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和考生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了炙手可热的电商专业……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商贸活动,成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电子商务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的又一波新经济浪潮。近年来,市委、政府抢抓国家大力扶持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的机遇,将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助力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发展蹄疾步稳。
2017年,电商交易总额超50亿元
永城电商发展跑出“加速度”
日前,茴村镇吕店村村民刘须岭走进永城市久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劲历的办公室。“就是想看看究竟是怎么通过网络能把我家的核桃卖出去。”今年已50岁的刘须岭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是在市商务局、久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产业园联合举办的培训班上,知道了“电子商务”这个对他而言还十分新鲜的事物。
“永城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很强,从2015年到2017年,两年的时间落地永城的电商企业就达200多家,其中通过河南省电子商务认定备案的电商企业有56家,全市从事电商活动的各类网店、个体户、企业多达3800多家,全市电商从业人员有30000多人,2017年电商交易总额51.3亿元,同比增长了14%。”市商务局副局长曾凡华的介绍让人颇感振奋。另外,我市的跨境电子商务也实现了稳步增长,2017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9182万美元,同比增长26%,在十个省直管县(市)乃至全省18个直辖市中都名列前茅。
电商交易额呈几何增长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自觉融入改革开放大潮,积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潮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坚持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保态势的重要举措来抓,掀起了全市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高潮,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作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我市也在积极推进电商进农村工作。为此,我市制定出台了《永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技能培训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刘须岭就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上半年,我们举行了50多场培训,每场都有近400人参加,有100多名村民通过培训成功创业。”王劲历介绍说。而对于不用智能手机、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刘须岭而言,虽然创业才刚刚开始,但是家里明年就可以结果上市的核桃树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别人能学会的,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学会。”
新农业 新农村 新农人
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真没想到一下子能卖出去这么多。”最近一段时间,侯岭乡中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光笑开了花。他告诉记者,因为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辛苦种植的蔬菜能卖给谁、卖出好价钱,一直是张金光和村民的头疼事。而今年,受益于全市电商扶贫战略,他成了永城农村首批“触网”的农户,通过“卖货郎商城”购物平台,网上销售量占了70%。“现在我们的蔬菜不愁卖!”张金光脸上再也没有了往年因为蔬菜积压带来的苦闷。
“长期以来,在农村,农民辛勤劳作生产出来的好产品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批发商。虽然电商发展迅速,但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电商在农村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永城市卖货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浩十分了解当下农户经营农产品销路窄、价格低、专业知识匮乏的现状。他深知,要帮助只懂得生产农产品的农民发展自己的电商,就必须搭建专业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销售、技术和物流等专业问题,“卖货郎商城”就是这样的平台。而这也与市委、市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
结合电商进农村和电商扶贫工作,市商务局联合永城市卖货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永城市智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全市29个乡镇建设了永城市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网上代购、农产品代销、费用代缴、电商知识宣传等服务。目前,29个乡镇高标准建设了30个乡级服务站、170家村级服务点,其中30家村级服务点设在贫困村,并安置了贫困户上岗就业。
不过也正如张浩所说,电商在农村的渗透率还很低,永城农村电商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政府与企业合作、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构建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未来大有可期、大有可为,永城的电子商务已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正在借助改革开放的巨大利好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扶持的东风,逐步呈现出燎原之势,引领着永城经济发展实现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