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全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243人
12月21日5时,天还没亮,酂阳镇翟楼村71岁的脱贫户翟登棵就穿好棉衣,戴上棉帽,打开养殖大棚的木门,开始清扫养殖棚,给喂养的20余只羊、6头牛添草添水,然后再去梅花鹿养殖棚看看。如果不是冬天,这个时间点翟登棵应该割好上百斤鲜草回来了。这样忙碌的日子,翟登棵已经重复了四五年,也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勤劳中,翟登棵不仅光荣脱贫,而且今年年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走上了致富路。
在永城,像翟登棵这样在党的扶贫好政策下,靠自己努力和勤劳的双手脱贫的群众还有很多:茴村镇吕店村脱贫户刘须岭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建立了蔬菜大棚,培育无公害蔬菜,今年提前还清了5万元扶贫贷款;双桥镇碱荒村脱贫户沈留增身残志坚,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系统学习电商培训课程,成为久和电子商务的正式员工;患有遗传性尿毒症的侯岭乡孙庄村脱贫户陈鹏,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开办了服装加工厂,年利润40万元左右……数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过上了梦想中的美好生活。
“十三五”期间,永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商丘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市共实现3524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7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在省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我市连续4年获得“好”的等次,省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等次连续3年为“A级”。我市结对帮扶虞城县工作连续2年获得“好”的等次。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把推进脱贫攻坚与加强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六稳”“六保”等统筹起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在脱贫攻坚战场绘就了一幅出彩绚丽的“永城画卷”。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难,稳定脱贫更难。市委书记李中华强调:“要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力度,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脱贫户和边缘户返贫致贫。”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增强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同时,聚焦弱势群体,实施“党晖温暖”十大帮扶行动。目前,累计投入1.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76.8万人次,有效防止了贫困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5年来,我市投入扶贫资金1.06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32个,带贫18527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壮大农村产业经济,整合1.05亿元,为各行政村平均投入15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培育农村经济组织,拥有农民合作社1755家、家庭农场109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9家。同时,我市打好就业扶贫硬仗。5年来,先后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百日攻坚行动”等帮扶活动,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11554人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556个公益性岗位,人均年收益3600元以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陈集镇孟寨村在实现整村脱贫后,继续朝着“村美民富”方向努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高庄镇车集村以花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后,围绕“花”字做文章,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卉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我市很多地方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以乡镇为节点、以村组为腹地,抓纲带目、纲举目张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市上下接续跑好新时代的“接力棒”,永城乡村振兴的大树就一定会枝叶参天。
唯有不舍寸功,方能善作善成。永城有信心有决心把脱贫攻坚收官工作抓得细之又细,把绣花功夫下得实之又实,持续巩固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带领全市人民迈开大步奔小康,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永城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