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内陆,地处黄河中下游,古称中原、中州,因历史上大部处于黄河以南而得名,简称“豫”,省会为郑州市 。河南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早中期绝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八大古都”中有四座就位于今河南境内。
河南省内名城众多,有着千年以上建制史的古县更是为数不少,其中就有位于豫东的永城。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其中三面被安徽省包围,是一座设于隋朝的千年古县,因城屡遭水击不破而得名永城,到金代时更是曾为州。
永城,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战国属宋、楚等国,秦朝时县境分属砀郡、泗水郡,有砀县、芒县、酂县等县,秦末刘邦就是于永城芒砀山“斩蛇起义”,因此永城也是汉兴之地。汉至隋,永城县境县治变迁频繁且隶属多变,隋大业六年(610年)以彭城、睢阳之地设永城县,此时今县域分属永城、砀山、酂等县,永城县为谯郡所辖,唐朝时仍属谯郡、亳州。
北宋时,永城、酂县均属亳州,金兴定五年(1221年)省永城为永州,到元朝时省酂县入永州,后又降永州为永城县,到明清时永城县隶属于归德府。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废府改道,永城县隶属于豫东道(后改为开封道),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又废道,永城曾直属河南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永城属豫皖苏边区,曾为边区驻地,到1945年初曾为纪念牺牲的彭雪枫将军而改称雪枫县,1949年初恢复永城县旧名。1949年4月,皖北行署区成立,永城县隶属于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1952年8月皖北、皖南两大行署区合并成立安徽省,同年永城县由安徽宿县专区回归河南,先后隶属于商丘专区、开封专区、商丘地区。1996年,永城县改为县级永城市,1997年地级商丘市成立后由其代管,如今永城市为河南省直管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