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新闻 >

永城:三代"愚公"不了情 垦山植绿700亩

  • 发布时间:2017-11-02 09:31:52
  • 录入:录入编辑


在永城市条河乡郑楼村的北面,有一座山叫作鱼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山势陡峭、磐石密布。在过去的70多年里,这儿上演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植树”的故事,爷孙三代传承,垦山植绿700余亩,让荒山变成“花果山”。爷孙三代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10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永城市条河乡郑楼村,刚走到鱼山的半山腰,伴随着一阵阵叮叮作响的凿石声,我们找到了第二代“愚公”现年69岁的石良科老人,他正在打钎破石,为修补一段坍塌的护林防火墙准备石头。

为防止林地火灾,石良科从2006年3月份开始,在鱼山半山腰用石头垒砌七八道长度加起来5000多米的护林防火墙。

修补好护林防火墙,清瘦矍铄的石良科,沿着陡峭的小道,带着我们穿林钻棘,开始了一天的照例巡山。不到10分钟,我们就开始喘起粗气,石良科老人依旧不徐不疾、面不改色地走在前面。

大约走到山腰处,石良科在一片茂密的柏树林停下了脚步,这一片大约300亩的柏树林,一棵棵小盆口粗细、苍劲挺拔的柏树,是他的父亲,第一代“愚公”石景瑞当年花光家里的积蓄带领乡亲们亲手栽植起来的。

2002年春天,享年105岁的石景瑞老人安然去世,但是,老人带领乡亲们在鱼山上掘石挖坑植树的故事,人们却从未忘记。老人家在弥留之际,还再三叮嘱石良科三兄弟把绿化荒山的愿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2002年开始,石良科牢记父亲的嘱托,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垦山植树,在2003年一次性拿下了鱼山北山坡700亩地的承包权,这一干,就是整整15个年头。

起初的几年是石良科自己干,由于年岁高了,再加上体力衰退,后来他就找到村里的远门侄子郑义和郑新正两人一起承包荒山。从此,叔侄三人就没有出过一趟远门,一门心思垦山植树。

鱼山的山体坚硬,在挖树坑时不能用炸药,只能用钎子,一锤一锤凿石挖坑,每个人手上磨的都是血泡。

2013年,石良科叔侄三人栽种2000多棵杏树,本想在鱼山上大干一番,但是“天不遂人愿”当时天逢大旱,让他们可没少犯难,为确保幼苗成活,就用机动三轮车把水拉到山坡下,然后拎桶爬山往上运水。

今年春天,石良科老人和两个侄子又补种树苗100亩,因为连逢春旱,第三代愚公郑新正就向石良科老人建议,给栽种的树苗铺上一层地膜,保证树苗能够顺利成活。

走在蜿蜒曲折的上山道路上,道路两旁青翠欲滴的树木,散发着沁人的清新气息。山上,有几间石良科看山的简陋石屋子,每次石良科叔侄三人巡山走累了,都会坐在石凳石桌前,歇歇脚,聊一聊山上需要解决的事情。

果树飘清香,山坡披绿装。从“老愚公”石景瑞垦山植绿算起,三代人在70多年垦山植树中,用坏钢钎200多个、铁镐120多把、铁锨50多把、板车30多辆、机动三轮车4辆。共栽植各类树木700多亩,其中柏树300亩、杏树200亩、山楂树80亩、葛花树60亩、紫藤树50亩、刺槐树50亩。鱼山也从荒山秃岭、林木稀疏,变得绿树成荫、山清水秀。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中老愚公的这一段话仍在耳边回荡;鱼山爷孙三代传承,垦山植绿700余亩,让荒山变成“花果山”的故事还历历在目。鱼山的美,正是郑楼村几辈人用"滴水穿石"的精神精心打造的;鱼山的灵气,是郑楼村几辈人用垦山植绿的"愚公"情结精心修为的。随着日月轮换,鱼山上斑驳风化的石头,在昭示鱼山往年的苍凉历史的同时,更昭示着郑楼人敢叫荒山变金山的奋斗情怀。

制作:永城市广电局新闻中心


总 策 划:王 伟

总 编 审:关济雷

主 编:戴剑张恰

责任编辑:尚明侠 芦柯柯


永城市工商局 | 便民指南网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