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时节不等人。1月31日,行走在商丘永城市陈集镇,家家户户门口,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十分喜庆,新春的年味儿还未散去,田间地头处,抢抓农时的农民们却已经早早地走出家门,投入到春耕生产中。
当天,陈集镇芦庄村天成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只见该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万敬超和工人们正忙着为塑料大棚覆膜,为栽种西瓜苗做准备。
万敬超,芦庄村人,是一名种地的“好把式”。据了解,前些年,万敬超一直从事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的辣椒、红薯、桃等特色作物种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些农民抢抓有利时机,通过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从而提高收入。万敬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用万敬超的话来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农闲时,他经常与当地一些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果的同时,也能不断引进良种,提高农场收益。
“之前受疫情影响,种植蔬菜效益没有早几年好,去年在和镇里几位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后,决定今年种植西瓜、甜瓜等一些高经济作物。这不,去年下半年就和山东的育苗基地签订了协议,这几天等西瓜苗一到就能栽上了。”万敬超笑着说道。
万敬超表示,往年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基本销往外省,这两年虽受疫情影响,向外省销售受到影响,但本地种植大户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因素,大家相互加强沟通,资源共享,共同拓宽了周边省市的销售渠道。
“以前种地,需要良好的技术,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种地不再局限于种子和技术,大家已经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习惯了有问题找专家,靠技术解决难题。”万敬超说。
谈起今年的打算,万敬超朗声笑道:“种地也是门学问,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考察市场,今年我还想多出去学习,多引进良种,增加收入的同时为家乡多作些贡献。”
近年来,陈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种植能手的技术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头脑,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