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经田间实打验收,由省农科院与永城市院市合作共建示范种植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经受住了今年暴雨和当地症青病害的严峻考验,平均亩产达到256.2公斤,圆满完成项目指标。
当天上午,由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举办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示范测产观摩会在永城市酂城镇酂西村召开。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王强,省种子站副站长周继泽,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黄淮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吴存祥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商丘市种子站、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永城市政府、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相关领导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种植大户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对前茬为小麦、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技术种植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现场机械化收获面积20.37亩,收获籽粒总重5291.78公斤,实测籽粒含水量为14.2%,按含水量13.0%计算,实际亩产为256.2公斤。
永城市曾是我省大豆种植第一大县,最多时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是当地优势作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多年来,永城市大豆生产存在着管理粗放、大豆症青现象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大豆产量和效益,近两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为了推动当地大豆单产水平提高,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省农科院大豆团队在院市合作项目支持下,以高产新品种郑1307为核心,在永城市示范良种良法配套及全程机械化技术。
本次大豆实收现场会选择在永城市传统玉米种植区的酂城镇召开,促进了大豆新品种郑1307及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永城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助于恢复永城市种植户种植大豆的信心,从而促进永城市大豆产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改革,形成“玉米-小麦-大豆”轮作制度,为形成“永城大豆”品牌奠定基础。另据专家介绍,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技术种植大豆新品种郑1307,不但有利于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同时可充分利用大豆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下茬小麦、玉米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