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获悉,今年清明节期间,卧龙镇党委、政府出资帮助该镇烈士家属前往广西,第一次去给39年前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亲人扫墓。
5月15日,记者到卧龙镇石桥村,见到这位烈士的母亲及兄弟,详细了解这一情况。
这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叫秦子贤,在家排行老四,母亲秦盛氏,今年91岁,育有10个子女。
这名瘦瘦黑黑的老太太,听说记者的来意,亲切地拉着记者的手走进屋子,陪同接受采访的还有她的大儿子秦子良、三儿子秦子超、六儿子秦子杰。
提及牺牲的四儿子,老人说,年龄太大了,好多事情都想不起来,包括儿子参军的具体情况,但对儿子的思念从未间断,希望有一天能够见见儿子的墓。
在他们一人一句的叙述中,记者得知,1976年,秦子贤18岁时受大哥二哥当兵的影响,也投身部队当兵,且在部队表现突出,任副班长。
“他在部队是骨干,和他同一批参军的人都复员或者提干了,部队想让他进一步发展,就让他继续在部队深造。
”秦子良说。
当兵后的秦子贤只写了几封家书,本打算1978年年底回家探亲,结果因为部队接到命令,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1979年2月,年仅21岁的秦子贤在广西边境作战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中,面对这一沉重打击,全家人悲痛欲绝,老两口更是大哭一场,病倒在床。
“他本来打算过年回来探亲的,谁知道当年就奔赴前线。
因为当年我在郑州务工,就去洛阳看了看他,没想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也是弟弟牺牲前全家人唯一一个见到他的人。
”秦子超感慨地说。
秦子贤牺牲后,部队寄回的遗物中有他的几件衣服、一封信。
“信里说,一旦战死,也是为国牺牲,爸爸妈妈不要难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秦盛氏泪眼模糊。
虽然是农民,但老两口知道这是为国牺牲,这是军人的使命,老两口硬挺了过来。
这些年,只有那几件衣服、一封家书以及革命烈士证明书给亲人一些念想和慰藉。
老人告诉记者,秦子贤牺牲的那几年,她天天都梦到儿子,梦中的他总是背着枪,微笑着看着她……在他们心目中,广西太远了!远得几乎扯碎了他们近40年的时间与空间。
老两口曾魂牵梦绕地想去看看长眠在那里的儿子,怎奈山重水复,天长路遥。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连想象也变得越来越孱弱无力了。
秦子超说:“六年前,父亲临去世前仍对四弟念念不忘,叮嘱他们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去给四弟扫墓,看看他。
”2017年年底,卧龙镇分组开展脱贫攻坚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党委书记魏靖武和镇长蒋靖祥一商量,立即决定资助老太太圆梦。
这一好消息来得太快,三月底四月初,秦子华、秦子超、秦子峰、秦子杰以及侄子坐上了前往广西的列车。
“我们是一家派一名代表去扫墓。
”秦子杰说,“路程太远,怕母亲情绪和身体都受不住,与母亲商量后,决定我们兄弟几个去给子贤扫墓。
”“我身体不好,冠心病、胆囊炎、腰腿疼,怕去了就回不来了,如果早个三年,我一定会去看看的。
”老太太一直重复这几句话,话语间充满了遗憾。
4月3日,秦子华几人终于在广西宁明县烈士陵园见到了秦子贤的墓碑,实现了双亲和他们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堕落的民族,忘记英雄意味着背叛,我们镇一直高度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得知老太太的愿望时,镇党委、政府毫不犹豫地出资协调他们去广西。
”卧龙镇党委书记魏靖武说。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一直高度重视拥军优属工作,积极发扬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积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索新时期优抚安置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完善优抚安置政策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上级规定标准及时予以兑现,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优待金、现役军人家属优待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拥军工作扎实有效,拥政爱民成果显著,用实际行动续写了爱国拥军的新篇章。
来源:今日永城(id:jryccm)点击下方图片同城广告免费发↓↓↓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发布永城同城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