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小有个面塑艺术社,起步于2013年春,成员都是该校师生。
他们以永城文化背景为依托,用面塑技艺制作出面塑作品,加以包装和点缀,成为永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提起市二小面塑艺术社,不得不提其中一位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刘姝含,她把该校的美术教师培养成面塑艺术的传承者,倾心教授学生,并凭借一双巧手塑就各种面塑作品。
日前,记者在市二小见到了刘姝含老师。
刘姝含有着20多年的面塑经验。
据了解,她是山东人,自小就喜欢面塑。
“那时候都是做泥面人,我经常用泥巴捏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觉得特别好玩。
”刘姝含笑着回忆说,“而且山东那边很多人都喜欢面塑,我的家人也喜欢,所以也受大环境影响。
”因为不是专业从事面塑制作,刘姝含都是趁着工作之余制作面塑作品,然后拿出去卖。
“有一次在广场展览时,一位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去教学生,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呢?”受到那名老师的启发,刘姝含茅塞顿开,“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我开始系统学习、办班,专门从事面塑教学。
”2008年,刘姝含远嫁永城。
2013年,市二小邀请她教学生制作面塑。
“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文字记载,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瑰宝。
永城是中国著名的‘汉兴之地’‘面粉之城’,传承面塑艺术的条件得天独厚,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民族的民间技艺有效保护传承。
”该校校长王献岭说。
来到市二小的刘姝含如鱼得水,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她用面塑制作出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技艺,解决了面塑开裂、发霉等问题,使作品可以长期保存。
如今,刘姝含的面塑作品能够保存15年不开裂、不变形。
在二楼展厅,记者看到了整个艺术社成员的作品,在刘姝含展厅部分,有栩栩如生的锦鸡、气宇轩昂的关公、横眉怒目的张飞、活灵活现的童子、神态各异的老翁……凭借一双巧手,刘姝含塑就了各种面塑作品。
刘姝含告诉记者,那些飞扬的衣角、随风飘扬的长须、紧绷的肌肉、细微的表情等让这些面塑人物更具动态,完成这些面塑作品,短则一两天,长则三五天,有的甚至更久。
“要想让人物活起来,就要抓住人物特征,通过衣着、表情神态、肌肉纹路等细节赋予作品生命力。
”刘姝含说,“呈献给大众的面塑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有时候一个作品需要好几种材料,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要等上一个步骤完全好了以后才能开始。
”面塑手艺流传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汉、唐以来,一直以民间艺术的形式流传,是一种制作巧妙、艺术性很高的民间艺术品,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材料,调成不同色彩,经过防腐防霉处理制成面团,在手中捏、揉,用工具点、切、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同时,刘姝含与同事们还把面塑与国画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观赏性的面塑浮雕画。
“现在面塑的材料有好多种,如轻土、软陶、面粉、树脂、彩泥、石灰等,选择性更广,艺术性也更强。
”刘姝含说。
现在教授市二小一年级学生的刘姝含谈起学生们,更是滔滔不绝,指着墙上学生们制作的作品给记者介绍这个是谁做的,那个又是怎样完成的,很是骄傲。
“学生在学习面塑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相信这种制作面塑的美好体验会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进而让他们爱上面塑,爱上传统文化。
”刘姝含说。
学生们获得的荣誉是对刘姝含最大的肯定。
“为了把面塑艺术发扬光大,刘姝含老师摒弃了手艺只传给子孙后代的旧俗,毫无保留地把手艺传给教师和孩子们。
”该校教师翟晓倩感激地说。
2017年,翟晓倩制作的面塑作品《民国风情》被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收藏。
未来,刘姝含表示,希望把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的学习到面塑技艺。
来源:今日永城